2019-04-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施“双高计划”,需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三个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
“双高计划”肩负着引领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墨守成规走老路、按部就班干工作,不可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学校应全面深化改革,率先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提升学校发展格局。“双高计划”学校应强化使命感,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找准定位,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增强发展自信,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上找准定位,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把握类型教育特征,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里找准定位,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完善高质量办学机制。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深入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全面推动学校提质升级;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健全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做好长线谋划。“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规划设计到2035年。“双高计划”学校应摒弃短视思维和短期行为,强化战略思维和总体规划,深刻把握“双高计划”的政策指向和政策内涵,重新设计学校发展规划;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的主攻点和突破口,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实现学校变轨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是发展主线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地方。各地应把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发挥“双高计划”学校引领作用,形成区域内职业学校协调发展格局。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双高计划”学校应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训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订单班”以及现代学徒制培养;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实现要素全方位融合。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建设引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
提升服务能力是重要任务
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应然之态,也是衡量“双高计划”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双高计划”学校应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重要的创新主体地位,服务“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为产业迈进中高端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为扶贫攻坚提供多种形式的资源供给;主动承担高职扩招任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双高计划”学校应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技能大师培养等为主要内容,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为行业企业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主动开展技能补偿、拓展教育与培训等服务,提升民族传统工艺的高保真传承和高水平创新能力。
服务“走出去”国际化需求。“双高计划”学校应成为国际职教标准的参与者、中国方案的提供者、企业“走出去”的协同者。积极参与、主导职业教育国际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与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境)外办学,与“走出去”企业共建培养培训基地,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增强跨境产教协同能力,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 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