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他山之石

【职成司 】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策略探析

时间:2019-07-25

2019-07-25  来源:职成司

  作者简介:肖冰(1978-),女,黑龙江巴彦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研究;冯孟(1983-),女,海南文昌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治理研究。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职业变迁加速、职业教育内部竞争加剧、职业培训和在线职业教育异军突起等新的市场形势。面对职业教育市场的新变化,高职院校需要从根本上把握面向市场办学的必要性,认识到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突破口,是高职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形势下的理性选择。当前,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还存在理念缺位、能力不足、体制束缚严重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锻造竞争能力与协同能力,寻求办学模式、体制机制、管理体制变革来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决策,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一重大决策为各领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指明了方向。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其中一项总体要求就是对接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体现和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的指导思想,强调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面向市场办学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市场是各方参与交换的多种关系总和,市场促成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面向市场办学,不是市场化,也不是一味迎合市场需要,更不是把高职院校办成企业,而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高职院校不能只关注自身发展,要走出“ 象牙塔”,真正融入产业发展中,通过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等提高办学水平。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在职业教育办学进程中应更重视面向市场的办学能力,进一步落实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了解市场,参与市场,开拓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面临新的市场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随之带来的职业变迁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一)外部的劳动力市场变迁加快

  当前,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岗位,而是一个动态的进程。麦肯锡报告预测,近期人类将迎来大规模的职业变迁,大部分技术技能人员需要进行动态的技术能力调整。《2018 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从2018 年到2022 年全球多数劳动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技能再培训,54% 的大公司员工需要技能再培训。《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也显示2014-2018 年,中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从34 个月下降到22 个月,职业转换相对频繁。

  (二)职业教育内部市场竞争加剧

  一方面,职业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0 年职业教育总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成为教育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举办主体也相对增多。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部分普通本科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将加大对高职院校优秀生源、社会资源、政府支持等多方面的竞争。另外,以企业为主体举办的职业院校也正在加入竞争之列,大量的行业龙头企业参入职业教育市场,通过举办职业院校、开办企业大学、开发线上职业教育APP 等开展职业教育。可以预见,未来的职业教育将形成一个高度竞争的内部市场。

  (三)职业培训和在线职业教育异军突起

  “职教20 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等内容,这将一改长期以来职业培训处于学历教育附庸地位的现实,培训市场进一步开放,院校外和院校内培训互相结合、界限消弭,面向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与实施,除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外,还将面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同时,职业院校还将受到线上职业教育的冲击。据统计,中国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在2018 年达到768 元亿人民币,预计2020 年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线上职业教育的快速增长也将大幅度冲击线下职业院校的发展,对其形成竞争压力。

  二、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必要性

  对于职业教育市场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及时把握、灵活调整,将在教育和培训市场的竞争中失去机会,从而失去发展空间。

  (一)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内在要求

  “职教20 条”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或是类型特色应存在于教育活动这一根本职能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同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育实践中以职业为重要手段。职业是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它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通过职业这个轴心培养学生,就要通过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学习因素开展,根本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就必须面向市场办学,了解市场、研究市场、预测市场,甚至引领市场。

  高职院校同时也肩负着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职能,这也是教育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高职院校只有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入经济社会的中心,实现“双高计划”中“地方离不开”的良好互动局面。

  (二)面向市场办学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突破

  当前,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仅依靠内部资源和固有发展模式很难产生创新,要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不仅要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更要充分引入市场机制结合到院校内部体系结构中。由于高职院校不以产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为主要职能,同时受限于创新研发投入,因此在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方面滞后于市场步伐,而这些又恰恰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根据开放式创新理论(open innovation),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并迅速创新的组织将成为竞争的优胜者,资源外取是智慧型组织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面向市场办学可以充分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包括市场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生产能力、人才资源、研发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从而产生额外的价值。

  市场的形成虽然是自发的,但在竞争市场下产生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理,能够迫使高职院校居安思危,主动创新,以实现持续、卓越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将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引入内部,作用于专业建设、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面向市场办学是多元办学格局形势下的理性选择

  “职教20 条”重点提出要形成多元办学格局,计划“经过5 到10 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政府举办为主向社会多元办学格局的转变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一是公办高职院校将面临来自其他主体如企业办职业院校等的广泛竞争;二是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将不断多元化,即使是公办学校,政府包干的情况也将逐渐改变。高职院校想要获得充足经费,就必须寻求多元主体如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的办学经费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提高院校服务市场的技术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才能获得充足的办学经费。因此面向市场办学,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多元办学格局形势下的理性选择。

  三、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障碍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着很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对面向市场办学的宗旨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把面向市场办学当作影响生存和发展的本质问题。

  (一)理念缺位

  当前的职业教育市场变化较大,竞争形势日益严峻,而高职院校对外在的市场变化不敏感,对此反应迟缓,尚未做好前瞻性的战略准备。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上依赖于政府拨款,没有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不重视市场竞争,对外在市场的需求视而不见;发展动力上更多地依靠惯性,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

  (二)能力不足

  首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当前在大规模的职业变迁中,大部分技术技能人员需要进行动态的能力调整,以不断获得新技能。未来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高度智能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30 年,中国技术专家(计算机工程师、专家)岗位需求将增长50%,而同期的一些低技术含量工种如建筑工人、安装及维修人员等,岗位需求仅增长9%。职业能力升级加快对职业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等都提出了重大挑战,要求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加适应职业市场的变化。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还是具有很深的普通教育色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脱节。

  其次,高职院校本身与市场对接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的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先进制造业等高新产业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问题,而是整个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呈现出个性化、协同创新、跨领域集成的新特征,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个性化企业以及协同创新平台。相对于整个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高职院校内部的知识生产模式仍然相对固化与落后,对接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也相对较少,知识生产以及人才培养仍然是相对封闭的,创新性较差,一些劳动生产的新技术、新观念无法迅速进入高职院校。整体而言,高职院校还不能融入产业创新体系,与现代产业发展存在一定脱节。

  (三)体制束缚

  当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上还处于“类市场化”的状态,并未形成“准市场化”的办学模式,很难做到面向市场办学。所谓“类市场化”就是在办学上有面向市场的竞争意识,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面向市场办学、紧跟市场的程度。在办学管理模式上还是以政府指令为主导,而不是以市场需求、市场变化为主导。治理主体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者未能真正进入到高职院校的治理序列,多元治理未能在高职院校实现。同时在手段上主要采用问责、计划、劝诫等管制性手段为主,诸如第三方评估、使用者付费等竞争性的手段、市场化工具在高职院校内部很少采用。办学模式的固化、手段的单一实际上都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上的“类市场化”状态,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

  四、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行动方略

  由上述可见,高职院校相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有待提高,因此还需要在深刻领会面向市场办学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内涵。

  (一)坚守一个理念

  高职院校应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彻底改变封闭办学、自说自话的传统流弊,打开校门,拆掉围墙,走向社会,融入地方,面向市场,从边缘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

  开放办学首先要坚定立德树人。面向市场办学并不是以市场为依据、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因为市场自身存在着盲目、短视、逐利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尤其要注意如何在开放中坚守教育价值。第一,专业设置不能盲从市场热点,要注重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注重自身办学条件的适切性,否则将脱离区域产业的格局和水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脱节。第二,招生就业不能盲从市场现实,市场反映的需求信息是滞后的,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技能型人才的供需问题。另外,由于新生产业的需求量小,市场很难反映其发展趋势。第三,教育活动不能盲从市场规律,高职院校属于公共资源,市场无法实现对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能有效解决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规律才是根本遵循。

  其次要主动参与。市场规则强调的就是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属于市场上的主体之一,而不是旁观者。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开放办学更多是为了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多少具有被动色彩;而到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主动参与应该成为一种战略转型,只有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把握市场变化和产业趋势,才能培养出适应需求的人才,才能提供雪中送炭的服务。主动参与,就要主动了解市场需求,打开院校内部的资源边界,将院校内部的办学活动主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视野和开放的机制指导办学,使开放办学成为院校发展的主线,体现和落实到各项教育活动中。

  (二)锻造两种能力

  一是竞争能力。虽然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不需要自负盈亏,但仍然要树立成本-效益意识、组织绩效意识危机意识。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要面临来自教育内部的竞争,同类院校百舸争流,中职学校力争上游,普通本科向应用转型本科转型,高职院校必须理性分析市场所释放的需求信息,充分考虑区域市场的发展空间,避免与同类院校的趋同竞争,办出特色。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办学还要面临来自培训评价组织的竞争,在技能培养和获取证书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对接市场、机制灵活的先发优势,因此更应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在标准研发、教学策划、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形成比较优势。

  二是协同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逐步提升,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要与市场其他主体之间进行协同发展,就应突破异质主体跨界合作的各种障碍,深化产学研融合。然而,产学研主体之间过大的能力禀赋差异一方面使得二者缺乏共同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阻碍合作双方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合作双方容易在技术研发子环节中形成对伙伴的单边依赖,无法参与到整个创新价值链过程,同时难以突破知识学习门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主动进入市场其他主体的业务领域,消弭主体差异障碍;更要积极从事科技研发、商业创新等活动,缩小与企业的能力差距,夯实协同发展的基础。

  (三)寻求三项变革

  第一,办学模式变革。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全日制在校生的培养为主,今后在“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制度框架下,高职院校应逐步形成“育训并重、产教融合”的全方位办学格局,主动占领市场。加强区域间、国际间合作办学,扩大甚至创造职业教育市场,除了职业技能培训外,触角还应延伸到军民融合、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个领域,结合院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专业资源,在办学职能允许范围内全面拓展教育活动,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第二,培养机制变革。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行为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略显固化和呆板;从学习者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学模式过于整齐划一,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应更加突出灵活性,以适应市场行为。高职院校尤其要重视选修制和学分制的建立,只有灵活的学制才能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在国家资历框架体系日益健全的情况下,要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学分体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也应该更加多样化,开发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菜单式培训包、服务包,提高教育服务供给水平。

  第三,管理体制变革。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大多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类型特色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审视。高职院校多采用垂直型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专业不能直接面向市场,或者缺乏直接面向市场的资源配置权和决策权,壁垒相望,市场反应滞后。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进行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从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上对接市场,为专业(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基层组织授权赋能,使其成为功能集成、管理自主的自为组织。

  综上所述,面向市场办学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随着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转向绩效和奖补为主,面向市场的办学能力将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刊于《现代教育管理》2019 年第6 期)